☀
我当时决定考研的时候,距离考试不到两个月时间。
一边查看报名流程,一边准备复习资料,但是内心是纠结的,不知道怎么跟大家说明白,也忐忑他们会不会反对。
回学校读书的风险和成本我都考虑很清楚了,剩下的问题是,领导会不会同意,家里人会不会同意。
当时正好妈妈在西安陪我,我回家甚至都不敢看她的眼睛,好像自己做了亏心事一样。报名表提交之后的那天晚上,我到妈妈房间,告诉她我报名考研了,准备回学校读书。
妈妈没有我想象中的吃惊的反应,只是说你想考就考吧。然后跟聊了很多和考研不相关的事情,也说起我的小时候,仿佛时光回到了十几年前。聊到很晚,妈妈拉着我的手说,如果你想好了,就去争取吧,妈妈支持。
“妈妈支持”,这简单的一句话,于当时的我来说,是一股说不清楚的力量。
领导们知道后有一些意外,但都没有为难或者阻碍的意思。他们在随后的复习过程中,还给了很多中肯的建议。
朋友帮我分析完利弊关系之后,并没有泼冷水,看到我心思已定,也是全力支持。
虽然时间很短,很幸运,我顺利通过初试和复试。如当初所愿,可以又一次踏进校园。我发现家人为我骄傲,同事和朋友是真心祝贺。
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如果你想做,大家都会成为助攻。
有时候,我们陷在自己给自己设定的困境里,以为周围人会不理解,纠结不已。回过头来才发现,在乎我们的人,比我们想象的更包容;不在乎我们的人,比我们想象的更随和。
☀
其实刚工作的第二年,我申请过去英国读研。当时全家人一致反对,两个理由,一是一个女孩去那么远的地方不放心,二是年龄不小了,先恋爱结婚再考虑深造。
当时跟领导提及此事,先是各种婉拒,再是说工作安排不开,态度强硬,找领导写推荐信也是百般为难。
现在想来,导致我最终放弃的,是我自己,不是别人。就算有家人和领导的一时“为难”,决定放弃offer的是我。是我不愿意舒适圈的那份懒惰,是当时的那份胆怯和对未知的恐惧,是我不能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只有当一个人知道想要什么的时候,别人的意见不会成为阻碍。能不能做好一件事,就看我们愿不愿意把自己放在一条非走不可的路上。如果自己能把握好航向,别人给的“耳旁风”都会是顺风。
毕竟,爱我们的人不会阻碍我们的幸福和快乐。不爱的人更不会。
那些来自别人的阻碍,多半是我们自己假想的。
父母本来应该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不应该扮演着反面角色。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因为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他们希望我们幸福快乐,剩下的就是让他们明白,我们怎样才能幸福的问题。
最好的恋人,是彼此成就。成年人终究会明白一件事,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不是用自己觉得好的方式,而是让对方觉得舒服的方式。沟通妥当,彼此成就会是最明智的选择。
同理,真正的朋友会理解我们心中的爱与恨,理解那份执着与不舍。关键时候,不必两肋插刀,至少彼此尊重和支持。至于那种“我希望你幸福,但是不要比我幸福”人,不必考虑。
路人的各种说辞,就更不需要当做“阻碍”。我们生活的好或者坏,在路人看来都只不过是一种谈资而已。看完热闹,就散了。“大家都很忙,你没那么重要。”
☀
能阻碍我们的,从来不是别人。
如果有一件事情特别想做,但还是退缩了,不是因为别人,只是来自内心的胆怯或者不情愿。
正如当时知道准备考研时,弟弟一字一顿地跟我说:“你是大人了,想做什么我们都支持。你现在只用考虑清楚一点,这是不是你真正想做的。”
就这样,凡事只要考虑清楚是不是我们真正想做的。如果是,全世界都会让路。没有谁会乐此不疲的阻碍一个人去争取让自己更幸福的生活,家人和恋人更不会——
如果你乐意留在十八线城市的家乡,父母不会把去大城市追逐未来的愿望强加到你头上;
如果你确定和一个人在一起会幸福,周围的人即使不理解,在清楚你的感受之后也会给予真心的祝福;
如果你想要做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事业发展结合到一起,爱你的人会给你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也许,所有的感情到最后都凝结成一点:你愿意就好——如果你这样做快乐,并且有能力对这一份快乐负责,我便和你站在同一边,不阻拦,不干涉。
能阻碍你的,从来不是别人。
你若坚定,全世界都会为你保驾护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