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F的孩子快三岁了。过了哺乳期,她打算重新回到学校做老师。有人不理解她,为什么不好好在家享受全职太太的潇洒日子,偏要挤回职场这个大油锅?仿佛每个工作的人都活得水深火热。
F来问我的意见,我反问她,“你为什么想回去工作?”
她想了想说:“大概,还是不习惯这种温水煮青蛙的生活。”
F的家庭条件不错,就算是不工作也能享受得起小资青年的宽松阔绰。她的爱人思想很开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偏爱的生活方式,无论是整日围绕灶台,还是穿梭在山川湖海,他都会无条件支持F的选择。当然,F很爱家庭,她之所以想要回去上班,不是出于经济压力或者流言蜚语,只是对她来说,工作同样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了,就空落落的。
容易满足和沉溺其中是两码事。真正懂得珍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的人,不会只是一味消耗所爱。
结婚后,亲朋好友们常常对F抱以羡慕之辞。“瞧你多悠哉,不用上班”、“再也不用熬夜赶PPT了”、“你这一生啊,一眼望到底,都是享不尽的福气了”——最后这句来自前同事的话落进了F的耳朵里着实尖锐,一眼望到底,这样的安稳真是我想要的吗?F不禁有些气馁。
这么久以来,她一直觉得在生活平和祥静的表象之下,哪里对不上位。一些隐约的焦虑,来自于对舒服浅尝辄止的免疫。
“舒服”是一种很大众的说法,仔细说来,其实“舒服”包含了三种感觉:快乐、幻想和放松。
快乐太满,容易乐极生悲。幻想太强,容易迷失方向。放松太久,容易丧失力度。
过去F是职场上脚踩风火轮的拼命三娘,研究课题,四处家访,关照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孩子们在一起,所回馈给她的成就感亦是她填补生命空洞的价值所在。那个时候,虽然整日为了班里的同学手忙脚乱,内心却是踏实的。现在,虽然以一个母亲的身份陪伴在孩子身边,温情与亲昵,令她不由自主地感受到欣慰,但总觉得,这样的生活不完全是她想要的。
我再见到F的时候,她已经回到了学校,整个人看起来神采飞扬。说起近况,她一溜烟儿地给我讲了好多班级趣事,末了,给我翻出手机里儿子的照片。“刚开始我去上班,他总是闹呀闹的,不和我说话。后来习惯了几天,突然在某天清晨我即将踏出门的那刻,他跑过来,‘吧唧’亲了我一口。我想,他是支持我的吧。”
“也是那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所谓的岁月静好,不是保持不动弹的姿态,而是在折腾的时光中,还能有人陪伴。”
三
为生活中所有美好的小事干杯,也对美好的背后居安思危。
这个时代太快了,每个路口所给的绿灯时间非常有限。如果你不能在规定时间内,以轻快的步伐、矫健的动作和审视周边的反应能力抵达对面,就会被困到斑马线中央。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同伴穿流而去,而你,只能等待下一个绿灯亮起。
我们和想要的生活之间,常常隔着一些东西。无知的念头,自身的惶恐,现实的傲慢,无能为力的失重感,这些都有可能成为阻挡我们向前的羁绊。在这个过程中,要尽量试着跳脱以往看待事物的习惯。站在离眼前生活状态一英尺以外的地方,答案自会出现。
考上公务员,不是终点站。结婚生子,亦不是尘埃落定。
一个人,内心要有所支撑,才算真的安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