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是的,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
人都生而渴望被理解,向往被关怀。可同样,人都生而孤独,人与人之间,身体上可以相互依赖,但人格却始终处于相对独立。无论是血脉相连的父母,还是相濡以沫的恋人,都无法对你因为对外界感知而滋生的情绪变化产生完全相同的直观感受。
去年上半年,我下定决心要拿下建造师,在网上买好复习资料,做好学习工作计划。三个月里,利用上了所有能够挤出来的时间,啃下了三本厚厚的书本,复习笔记都写了四五本,最后又将历年的真题试卷反复练习了几遍。本来信心满满,可在考试的前几天,我却因为某个突发状况错过了考试。
我自然是十分失望,同学朋友纷纷劝慰,无外乎就是不要紧,重头再来这样一些无关痛痒的场面话。更有甚者打趣说老天不让你过二建,是要你再等两年直接拿下一建。
这都是朋友间善意的劝慰之语,可也仅是如此,没有谁会真正切身感受到你内心那种扎心的疼痛。即便和你关系再好,即便他真就同你悲喜与共,那也仅是因为他目睹了你情绪上的变化,在亲情或是友情的催化下滋生出与你类似的情绪。
可情绪只能滋生,却永远无法孪生。
4、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时刻,就是突然觉得自己正经历着世界上最大的痛苦与委屈。此时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将之分享给周围的每一个人,从而获得他们感同身受的认可与同情。
可事实却总不如人意,因为最后我们会发现自身再大的痛苦与悲伤,在经过自己的嘴巴与别人的耳朵双重过滤后,仿佛得以无限的弱化,当安慰的话语从别人嘴里说出来的时候,只剩下客套的敷衍与漫不经心,甚至是满含尖酸的嘲讽。
一只外出受伤的猴子,归来的路上每遇到一个人,它都会将伤口扒开给别人看,然后从别人或是惊叹、或是同情的话语中获得一种另类的满足与慰藉。
可最后的结果却是,猴子死了。
一个处于强烈自哀的人,很容易便陷入过度渴望获取别人同情的思维困境,可这种同情与怜悯毫无意义,对自身的处境非但没有任何帮助,而且还可能遭到别人暗里的嘲讽与蔑视,从而使自己的处境更加糟糕。
既然如此,那为何不能尝试坦然面对自身的疼痛。不再期许那些无效的同情与安慰,更不再奢求那些本就不可能的感同身受,在绝望的废墟里开出最艳丽的花朵。
5、
亚当斯密曾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说过,强烈地表达那些源于身体某处处境或意向的激情,都是不合宜的。因为同伴们并不具有相同的意向,不能指望他们对这些激情产生同感。
成功的时候,爱你的人会由衷地为你欢呼欣喜,哪怕他们对你成功的领域认知度几乎为零;失败的时候,他们也会坚定地站在你身旁,竭尽全力地给予你帮助,尽管他们无法洞见你所有的忧虑与悲伤。
可这一切,难道不应该已经够了么?
我们总不能对他们要求更多。每个人经历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生长环境不同,应对外界环境变化自然就会做出不同的反应,而纵使这一切都极其相似,可人终究还是独立的个体,谁也没有那个能力将你们的情绪做到频率完全一致。
所以,无论面对什么糟糕的状况,无论处于何种艰难的境地,我们首先应该学会的便是如何去自我救赎,而不是渴求周围人对你糟糕的状况产生强烈共鸣,更不是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那些寻求无效同情与理解的期许之上。
对症方能下药,没有谁能比你更了解自己,能够治愈你的仅是自身对症状的把握,而不是依赖向别人不断展示自己的伤口,或是反复陈述自己的疼痛。
更或者说,此时你只需记住这样一个道理。
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感同身受这回事。
相关阅读: